医体与医心
--“做+说”的责任力量
每个人都有生病看医生的经历。下面我们就从看病来看看医体与医心的责任力量的差距!

坐在医生面前,急切地把自己生病经过、症状一一描述给医生听,医生头都不抬,就大笔一挥,开出来了处方递给你,让你去抓药,然后让你出去时叫下一个患者进来。
另外一种情况是,你一边讲,医生一边听、一边写药方,还不停地抬头看你并微笑安慰道:你呀!不要太紧张,像你这种症状只要按照处方吃药,一两个疗程基本痊愈,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吃辛辣……
毫无疑问,同样是吃药,第一种情况,患者一时半会儿很难痊愈,而第二种情况却很容易康复。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就出现在两个医生在做与说的责任方面的不同表现导致的不同的心理暗示:
第一个医生,只做了医生的角色责任R1(0)必须“做”的开药方,却忽视了病人需要的义务责任R3应该“说”的责任增值的心理安慰与信心预期的建立。
第二个医生,不仅做了医生的角色责任R1(0)必须“做”的开药方,还关注了病人需要的义务责任R3应该“说”的责任增值的心理安慰与信心预期的建立。
前者只是靠药物医“体”,后者不仅医“体”更懂得用心医“心”,因为后者清楚通过用心沟通安慰所带给病人的信心预期会更加稳定、长效,这才是真正高明的职业医生。
高明与平庸医生给予病人的治疗方案可以用责任现象公式表达:
高明的医生=做的R1(0)+说R3(+1安慰暗示);
平庸的医生=做的R1(0)+说R3(0安慰暗示)。
判断一个管理者在辅导与培育下属成长方面是否优秀还是平庸,或者一个客户服务人员与客户关系培育方面的责任智慧,犹如判断一个医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做R1(0规范无差异指导)+说R3(+1安慰、信心建立)”的责任现象公式加以分析与改善。